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16

 

概念

1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AST):简称药敏试验,是指在体外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2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指抗菌药物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用μg/mlU/ml表示。

 

体外药敏试验药物选择

药敏试验中抗菌药物的选择要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谱,药物的类型不同,其抗菌范围也不同。同类别、不同品种的药物,其作用也各有特点。如药敏试验中的青霉素G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妥布霉素主要用于革兰氏阴性菌,大环类脂类常用于葡萄球菌和支原体,而不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药敏检测,异烟肼只用于结核分枝杆菌。

2根据细菌的种  抗菌药物对不同种属的细菌的作用效果不同,某些种属的细菌对某些种类的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特征。因此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试验,原则上可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www.clsi.org)和欧洲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委员会EUCAST(www.eucast.org)的抗菌药物选择方法需要测试的抗菌药物。

3根据某些特殊的耐药机制  一般情况下,报告的药物必须是本次药敏试验过的,但如果一种药物的药敏结果可以推测另外一种或一类药物的结果则可以例外。如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提示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耐氨苄西林的肠球菌提示对所有青霉素类及亚胺培南耐药;耐庆大霉素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均耐药。

4根据流行病学资料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各不相同,应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的耐药谱,咨询感染科医生、医院药事委员会及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医生,以选择最适于试验和报告的抗菌药物。

5所选药物具有代表性  实验室不需要也不可能对每种抗菌药物均进行测试。原则上在各类抗菌药物中选择一种代表性药物做测试,可反映一类药物的耐药特性,如大环内酯类选红霉素,喹诺酮类选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选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选择药物时还需考虑耐药机制等因素。

 

体外药敏试验方法选择

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稀释法(包括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梯度扩散法和自动化仪器法。其中稀释法、梯度扩散法和自动化的仪器检测属于定量检测方法,测定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纸片扩散法属于定性检测方法,通过测量抑菌圈的直径预测药物对菌株感染治疗的效果。稀释法,包括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是药敏试验的经典方法。梯度扩散法常见的是商品化的E-test 试纸条方法。纸片扩散法也称K-B法,尽管不能获得具体的MIC,但因为用时少,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应用价值。

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必须根据菌株种属的特性及药物的特性综合考虑进行选择。即使同是稀释法,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的应用范围也不完全相同。如:多粘菌素的药敏试验需要选择肉汤稀释法;磷霉素的药敏试验需要选择琼脂稀释法。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药敏试验需要选择肉汤稀释法,而幽门螺杆菌的药敏试验需要选择琼脂稀释法。不同种属细菌的药敏试验方法和培养条件、培养时间详见表2-3-1

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一、稀释法

(一)原理

在肉汤或者琼脂中将抗菌药物作不同浓度梯度的稀释后,接种一定浓度的受试菌,通过测试细菌在含不同浓度梯度药物培养基内的生长情况,受试菌肉眼未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该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稀释法包括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肉汤稀释法又包括大量肉汤稀释法、常量肉汤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此处仅介绍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

(二)方法

1微量肉汤稀释法

(1) 抗菌药物贮存液制备:药敏试验的药物必须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标准品或有明确标示纯度及效价的参考药品。抗菌药物贮存液浓度不应低于1000μg/ml(1280μg/ml)10倍于最高测定浓度。溶解度低的抗菌药物可稍低于上述浓度。所需抗菌药物粉剂量或贮存液体积可根据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注:药物的效能即药物的效价(纯度)。

 

例如:需配制100 ml浓度为1280μg/ml的抗菌药物贮存液,所用抗菌药物为粉剂,其药物的效能为750μg/mg。用分析天平精确称取抗菌药物粉剂的量为182.6 mg。根据公式计算所需贮存液体积为:(182.6 mg×750μg/mg/1280μg/ml=107.0ml,然后将182.6 mg抗菌药物粉剂溶解于少量体积(几滴或几毫升)溶剂中,再加稀释剂至总量107.0ml对大多数稳定、且不易降解的抗菌药物,将未用完的储液分装至无菌小管,置于-70℃或更低温度贮存,时限为6个月。每次使用取一管,避免反复冻融影响其活性。抗菌药物储液的稀释:采用倍比稀释法制备一系列所需抗菌药物检测梯度。常见抗菌药物溶剂和稀释剂详见表2-4-1

 (2) MIC板:可用经批准认可的商品试剂盒或自己制备。自己制备:无菌操作,将倍比稀释后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溶液分别加到灭菌的96孔聚苯乙烯板中,第1至第11孔加药液,每孔100μl,第12孔不加药作为生长对照,-20℃(最好≦-60℃)以下密封保存备用。

(3) 标准比浊管:使用电子比浊仪或者0.5麦氏(McFarland)标准比浊管,标定接种菌液浓度。比浊管配制方法:取0.048mol/L的氯化钡 (1.175%w/v BaCl2·2H2O)0.5ml,加到99.5ml0.18mol/L硫酸(1%v/v)溶液中并不断搅动以维持混悬状态,制成比浊管。用光径1cm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来标定标准比浊管。0.5麦氏标准比浊管在625nm波长的吸光度应为0.08~0.1。选管径与制备菌液试管相同的螺口试管,每管分装4~6ml。将试管帽拧紧,置于室温暗处保存。在使用前,应将比浊管置于旋转混匀器上充分混匀。若有大颗粒出现,应更换。每6个月应更换标准比浊管或对其浓度进行复验。

(4) 接种物制备及MIC板接种:将用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制备的浓度相当于0.5麦氏比浊标准的菌悬液,经MHB 1∶20稀释后,向每孔中加10μl。同时做一个生长对照和无菌(未接种)对照,并建议将菌悬液接种至非选择性琼脂平板培养,以检查接种菌悬液的纯度和进行培养物的菌落计数。

(5) 孵育:将已接种的微量MIC孵箱孵育。微量MIC板叠放一般不超过4个,以便保持所有培养物的孵育温度相同。为防止干燥,孵育前应将每个微量MIC板置于密封装置中,如塑料盒中。对于苛养菌和特殊耐药表型的检测,其孵育条件有所不同,应按相应要求实施。

(6) 结果判读:在读取所测试菌株的MIC前,应检查生长对照孔的细菌生长情况是否良好,同时还应检查接种物的传代培养情况以确定其是否污染,菌量是否符合要求,质控菌株的MIC值是否处于质控范围。肉眼观察,以在小孔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药物的肉汤稀释法终点判断,与阳性生长对照孔比较抑制80%细菌生长孔药物浓度为受试菌MIC。当微量肉汤稀释法出现单一的跳孔时,应记录抑制细菌生长最高药物浓度。如出现多处跳孔,则不应报告结果,需重复试验。

 

2.琼脂稀释法 

琼脂稀释法是将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加入融化并冷至50℃左右的定量琼脂培养基中,制成含不同抗菌药物浓度的平板,接种受试菌,孵育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肉眼观察以抑制细菌生长的琼脂平板所含最低药物浓度判为MIC。该法优点是可在一个平板上同时作多株细菌MIC测定,结果可靠,易发现污染菌。

(1) 培养基:对于一般非苛养菌,选择MHA干粉,某些营养要求高的苛养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链球菌属等,MHA培养基须加入相应补充物质或使用特殊培养基。

(2) 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的药物必须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标准品或有明确标示纯度及效价的参考药品。抗菌药物制备和稀释同肉汤稀释法。

(3) 标准比浊管:使用0.5麦氏标准比浊管,配制方法见纸片扩散法。

(4) 含药琼脂平板制备:根据实验设计,将已倍比稀释的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分别加入已加热融化,并在45~50℃水浴中平衡的琼脂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倾倒灭菌平板,琼脂厚度约4mm90mm直径平板倾琼脂总量为25ml)。通常按1:9(或1:19)比例配制药物琼脂平板,根据需要来选择药物浓度范围。配制好的含药琼脂平板应装入密封塑料袋中,置2~8℃冰箱可贮存5天(易失效的药物应及时使用)。

(5) 接种物制备与接种:用生长法或直接菌落悬液法制备浓度相当于0.5麦氏标准比浊管的菌悬液,再1∶10稀释。含药琼脂平板使用前,从2~8℃冰箱取出置35℃孵箱30分钟,待含药琼脂平板表面水分干燥后进行接种。以多点接种器吸取制备好菌液(约1~2μl)接种于琼脂平板表面,形成直径为5~8mm的菌斑,每个菌斑含菌数约为104CFU。接种顺序是先接种无药对照平板,而后从低药物浓度向高药物浓度平板。

 (6)孵育:琼脂平板接种好菌液后,将平板置室温待菌液被琼脂吸收后(一般不超过30分钟)把琼脂平板倒置放入孵箱孵育,观察结果。

(7)结果判读:将平板置于暗色、无反光物体表面判读试验终点,以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在含甲氧苄氨嘧啶或磺胺琼脂平板上可见轻微细菌生长,与生长对照比较抑制80%以上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作为MIC。接种处出现单个菌落或模糊薄雾状可忽略不计。

(三)质量控制

用于稀释法药敏试验的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43300;粪肠球菌ATCC29212、粪肠球菌ATCC 51299;肺炎链球菌ATCC49619;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大肠埃希菌ATCC 35218;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流感嗜血杆菌ATCC49247、流感嗜血杆菌ATCC 49766;淋病奈瑟菌ATCC49226。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质量控制,质控菌株MIC值应落在允许范围内,如果超出该范围,应及时查找原因并纠正。

(四)注意事项

1.抗菌药物的质量须保证,应为直接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或相关机构的药物标准品。实际浓度需根据原料说明书的纯度和效价进行换算。

2.肉汤稀释法如果出现单一的跳孔现象,应记录抑制细菌生长的最高药物浓度;如出现连续或不连续的多处跳孔,或琼脂稀释法出现低浓度药物琼脂平板上不长而高浓度药物琼脂平板上生长现象,应检查操作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重新试验。

 

二、纸片扩散法

(一)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涂有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由纸片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递减药物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可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圈。抑菌圈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性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越大,MIC值越小。根据抑菌圈直径解释标准折点,判定为敏感(S)、中介(I)或耐药(R)。

 

(二)材料与方法

1.培养基 采用水解酪蛋白(Mueller-HintonMH)培养基,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药敏试验标准培养基,pH7.2~7.4。琼脂平板厚度为4mm,配置好的琼脂平板应置于密封塑料袋中4保存,使用前应将平板放置35孵育箱孵育,使其表面干燥。

2.抗菌药物纸片  购买合格的商品药敏纸片。药敏纸片应保存于干燥环境,–20以下冷冻保存。β-内酰胺类药物的纸片应密封冷冻保存。少量日常工作用的纸片可冷藏保存于2~8冰箱,至多用1周。有些不稳定的抗菌药物(如碳青霉烯类、加克拉维酸的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等)须冷冻保存,用时取出。纸片在使用前1~2h自冰箱取出,平衡至室温再打开,以避免出现冷凝水。纸片启封后应放入可密封的有干燥剂的容器中。纸片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应弃去。

3.标准比浊管  使用电子比浊仪或者0.5麦氏(McFarland)标准比浊管,标定接种菌液浓度。具体操作同稀释法。

4.接种物制备  挑取经过3516~24h孵育的纯培养物,用直接菌落悬液法或肉汤增菌法制备菌悬液,制备好的菌液须在15分钟内使用。

1直接菌落悬液法:取纯培养物直接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MHB),使浊度至0.5麦氏浊度单位(1.5×108cfu/ml)。对于黏液型菌株、干燥型菌株及在盐水中自凝菌株,可配成高浓度菌液,经沉淀后取上清液稀释至0.5麦氏浊度单位。

2)生长法:取纯培养物接种MHB35孵育4~6h,使浊度达到0.5麦氏浊度单位,浊度超过时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B稀释。在无法用菌落制备直接菌落悬液时可使用此方法。它也可用于非苛养菌(葡萄球菌除外)的新鲜菌落(24h)直接菌落悬液方法无法进行时。

5.接种平板 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调好的菌液,在液面上方管壁处旋转并用力挤压几次,挤出过多的菌液,然后MH平板表面反复均匀涂抹3次,每涂一次旋转平板60°以保证接种菌涂布均匀,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涂布完毕后,置室温干燥3~5分钟。

6.贴药敏纸片  15分钟内用无菌镊子或分配器将纸片贴于平板表面,并确保纸片与平板表面完全接触;各纸片中心距离不小于24mm,通常一个直径90mm的平板贴46个纸片为宜,直径150mm平板至多可贴12个纸片。纸片一旦贴上,药物会立即扩散,因此纸片贴好后不能再移动。

7.孵育  贴好纸片后,15分钟内须把琼脂平板倒置放入孵箱孵育。叠放琼脂平板不超过3个。根据待测菌株种属的不同和待测药物的不同选择孵育条件,详见表2-3-1

8.结果判读  菌液浓度合适且涂布均匀,细菌呈融合生长,抑菌圈呈透明环状。手持平板用卡尺、普通尺或特制的量具在平板背面量取抑菌圈直径。测量抑菌圈直径应包括纸片直径,肉眼观察无明显生长的地区作为抑菌圈边缘,在抑菌圈边缘借助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菌落生长可忽略不计。甲氧苄啶和磺胺类药物抑菌圈内可允许出现菌株轻微生长;因此,在测量抑菌圈直径时可忽视轻微生长(20%或较少的菌苔)而测量较明显抑制的边缘。测量单位为毫米,小数点后数据四舍五入。

9.某些细菌抑菌圈判读特殊要求:

1)肠杆菌目、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霍乱弧菌:用反射光阅读,从平板背面测量。变形杆菌可迁徙到某些抗菌药物抑菌圈内生长,因此变形杆菌抑菌环内由于迁徙出现的淡淡云雾样生长可忽略不计。

2)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用反射光阅读,从平板背面测量,但利奈唑胺、苯唑西林、万古霉素需用透射光阅读(平板正对光源),在抑菌环内任何可辨别的菌落生长提示苯唑西林、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耐药。

3)一般若在清晰的抑菌圈内有独立的菌落生长,则提示可能接种物不纯,需要重新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但此菌落也可能为抗菌药物选择出的突变耐药株。

4)某些细菌的磺胺类药的抑菌圈内可能有微量的细菌生长,可以忽略不计,应以外抑菌圈的直径为准。

   5)对于溶血性细菌、产色素的细菌,应注意测量细菌生长受抑制的区域,而不是溶血区域或者色素扩散的区域。

(三)质量控制

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常用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粪肠球菌ATCC29212、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等,常规工作中应按要求进行质量控制,质控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应落在允许范围内,如果超出该范围,应及时查找原因并纠正。由于质控菌株的抑菌圈较大,因此在直径90mm的平板上贴不超过4个纸片为宜。

(四)影响因素

1.培养基成分 培养基的成分对结果影响很大,蛋白胨内含有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中和磺胺类药物的作用。培养基中如含有胸腺嘧啶核苷和胸腺嘧啶可使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失去活性。

二价阳离子(如Ca2+Mg2+等)的浓度变化将影响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多黏菌素等抗菌药物对假单胞菌的试验结果。

2.培养基pH  标准方法pH7.2~7.4。培养基pH影响抗菌药物活性,可导致结果误差。红霉素和氨基糖苷类在酸性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减低,在碱性条件下则会增强;而四环素和头孢菌素类在酸性条件下抗菌活性增加,在碱性条件下则减低。

3.培养基厚度  标准方法培养基厚度4mm,一般允许有±1mm的误差,整体厚度要求均匀一致。培养基厚薄主要影响药敏纸片中药物扩散后所形成的梯度浓度(μg/cm3)以及细菌生长的营养状况。抗菌药物自纸片向培养基中呈球面状扩散,培养基越厚,纸片周围培养基中药物的浓度(μg/cm3)越低,抑菌圈就越小,反之,培养基越薄,则纸片周围药物浓度越高,抑菌圈就越大。

4.培养基中琼脂浓度  标准方法17g/L。琼脂浓度大小主要影响抗菌药物扩散速率,琼脂是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复合多糖物质,含有酸性硫酸盐基团。具有阳离子分子结构的抗菌药物(如多黏菌素、氨基糖苷类等)可与琼脂中酸性硫酸盐基团结合,这样抗菌药物在琼脂培养基中的扩散速度就减慢,因而不同程度影响抑菌圈的直径。

5.接种物浓度  标准方法1.5×108CFU/ml。接种物浓度大小,是引起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误差主要因素之一,单位面积上细菌接种量越小,形成的抑菌圈越大。根据有关试验,若低于标准接种物浓度则抑菌圈直径误差较大,但稍高时,误差相对较小。对0.5号麦氏标准比浊管应定期校正或配制,因为比浊管随时间延长,其颗粒易变粗大,从而导致接种物浓度的偏低。对比浊仪的校准应纳入实验室的常规工作程序,每次实验前要先进行校准,并有记录。

6.纸片含药量  纸片含药量也是影响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试验,纸片含药量低于规定标量的50%时,则对抑菌圈直径影响较大,含药量高于标量50%以内,则对抑菌圈直径相对影响较小。因此,应定期进行质控。

药敏纸片应保存于干燥环境,可在4下冷藏,或-20以下冷冻保存,在使用前1~2 h从冰箱取出,平衡至室温再打开,以避免出现冷凝水。有些不稳定抗菌药物(如亚胺培南、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须冷冻保存,用时取出。新购纸片启封后应放入可密封的有干燥剂的塑料袋中。纸片只能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做质控,过期应弃去。

7.预孵育时间  尽管标准方法未作预孵育规定,但是要求幼龄菌悬液涂布平板后,须待其表面水分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再贴纸片,该过程实际上就是预孵育。实验证明预孵育时间与抗菌药物抑菌圈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建议常规工作中预孵育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三、浓度梯度法(E-test法)

(一)原理

E-test法药敏试验是一种抗菌药物浓度梯度稀释法直接测量MIC的方法,即浓度梯度(多点药物浓度法)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结合了稀释法和扩散法的原理和特点测定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的定量技术。其原理基本同扩散法,即浓度呈连续梯度的抗菌药物从具有浓度刻度的塑料试条中向琼脂中扩散,在试条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受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无明显细菌生长处的浓度刻度值即为受试菌的MIC

(二)方法

1.培养基、接种物制备和接种同纸片扩散法。

2E-test条的存储与使用E-test药敏纸条与干燥剂一起置-20冰箱保存备用,每次使用前先室温平衡30min后再开启E-test条容器或者包装,以免冷凝水浸湿纸片而使其效价降低。

3. E-test条同纸片扩散法。按说明书要求将E-test条贴于已涂布菌液的琼脂平板上。直径150mm的平板内可放置6E-test条,90mm者一般只能放置1条,最多两条E-test条。贴两条时,应将高、低浓度对贴,以减小抑菌圈相互干扰。可用镊子或专用贴条器材进行贴条。

4.孵育时间和温度同纸片扩散法。

5.结果读取注意事项:

1E-test条两侧的抑菌圈与试条相交处如介于试条上所示两刻度之间时,应读取较高的数值。

2E-test条两侧的抑菌圈与试条相交不一致时,读取数值较高的一侧所示的读数。

3)沿E-test条边缘生长的纤细细菌线在阅读结果时可以忽略不计。

4)在抑菌圈内出现大、小菌落生长或者双抑菌圈时,应读生长物被完全抑制的部分与E-test条相交处的读数。

5)当抑菌圈在与E-test条相交处呈凹下延伸时,阅读凹下起始处切线与E-test条相交处的读数

三)质量控制

稀释法药敏试验方法。

(四)注意事项

1.贴E-test条时,应刻度面朝上,不得贴反。一旦药面接触琼脂后绝对不得再移动,因为抗菌药物会在数秒钟内渗入琼脂中

2E-test条非常薄,贴试条时要仔细检查,防止同时贴入两条试条。若贴两条,应立即轻轻取出上面的一条,还可使用。

3.贴条时应注意试条下面是否压有气泡,气泡会影响药物的均匀扩散,影响实验结果,可用挤压的方法捻出气泡。

4.平板和E-test条储存要求同纸片扩散法。

 

四、自动化仪器法

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手工操作步骤多,流程长,操作繁琐,结果读取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原因,药敏试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一直是困扰药敏监测的瓶颈问题。采用自动化的仪器,上样和结果读取自动化,减少了工作量和人为误差,提高药敏检测质量。但目前临床使用的自动化仪器配套的药敏检测板药物浓度梯度较少,不能得到确定的MIC。定制适合流行病学监测的药敏检测板是实现药敏监测标准化的有效方法。

半自动化的仪器:

半自动化的仪器一般分为两部分,自动上样仪和结果读取仪。药敏板的孵育需要依托实验室的培养箱。

(一)方法

严格按照各仪器操作程序进行操作。获得新鲜待测菌的纯培养后,根据要求调整菌悬液浓度,选择相应的药敏检测板,将检测板放置在自动上样仪上完成上样。将检测板密封后放置在培养箱进行孵育。孵育完成后取出放置在药敏读取仪中进行结果读取。

二)质量控制

针对受试菌株和药敏板选择合适的质控菌株,每批次实验操作均需要同时做质控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检测,质控菌株的结果在质控范围内,才能够接受实验结果。

(三)注意事项

1.上机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细菌必须为新鲜纯培养物,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调节菌液浓度。

2.多数仪器有配套的判读标准,对判读标准要和国际通用标准(CLSI EUCAST)进行比较并定期进行更新。对出现质控不在标准范围内的实验,需对药敏板重新评估;对出现大于等于2个跳孔的实验,需对菌株重新纯化、确认、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

自动化的仪器:

自动化的仪器一般将上样、孵育和结果判定融为一体,实现从上样到结果读取分析的自动化。

(一)方法

严格按各仪器操作程序进行操作。获得新鲜细菌的纯培养后,根据要求调整菌悬液浓度,针对不同的细菌选择相应的药敏试验卡片,在充液仓中对药敏板进行充液,置孵箱/读数器中孵育,仪器自动测试、读取数据和判断结果。

二)质量控制

按各仪器说明书要求的菌种和检测频率进行。建议每批次实验都要做质控。

(三)注意事项

1.上机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细菌必须为新鲜纯培养物,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调节菌液浓度。

2.多数仪器有根据细菌耐药规律而设定的专家系统,对于专家系统提示的不可能的或罕见的耐药表型,需对菌株重新纯化、确认、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


 

2-3-1 此项目中涉及到的七种细菌的药敏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

细菌种属

药敏试验方法a

培养基b

接种物来源

孵育环境

孵育时间c

常见快速生长非苛养菌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d和肠球菌

纸片扩散法

琼脂稀释法

梯度扩散法

MHA

血平皿35 空气环境孵育18 h20 h

35 ±2

空气环境

16 h18 h不动杆菌孵育20 h24h

肉汤稀释法

CAMHB

血平皿35 空气环境孵育18 h20 h

35 ±2

空气环境

16 h20 h,不动杆菌20 h24 h

自动化仪器法

根据各自动化仪器的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

a        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和梯度扩散法等进行药敏试验需遵照厂家说明书。自动化仪器法通常只能用于常见细菌,而梯度扩散法可用于苛养菌和少见菌的药敏试验,但需要获得相关管理部门的批件。

b     检测达托霉素时,培养基加入50 mg/L的钙离子;检测磷霉素时,加入25 mg/L6-磷酸葡萄糖;检测达巴万星和奥利万星时,加入0.002%的聚山梨醇酯-80

c      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宜孵育24 h。纸片扩散法检测头孢西丁的敏感性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所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孵育24 h

d   检测葡萄球菌属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须在CAMHB加入2%NaCl

 

 

 

 

 

 

 

 

 

 

 

 

 

 

 

 

 

2-4-1  抗菌药物标准品的效价及溶解试剂

编号

药物名称

厂家(批号)

效价

溶剂

稀释液

1

哌拉西林

中检院(130419-201205

96.2%

2

头孢吡肟

中检院(130524-222903

84.5%

0.1mol/L pH6.0PBS

0.1mol/L pH6.0PBS

3.

头孢曲松

中检院(130480-200903

83.7%

4.

头孢他啶

中检院(130484-201205

85.2%

10%无水碳酸钠

5.

亚胺培南

Sigma

>98%

0.01mol/L pH7.2PBS

0.01mol/L pH7.2PBS

6.

美罗培南

中检院(130506-200702

87%

7.

米诺环素

中检院(130514-200401

85.1%

8.

阿米卡星

中检院(130335-200204

每毫克655单位

9.

左氧氟沙星

中检院(130455-201106

97.1%

先加1/2体积的水,逐滴加入 0.1mol/L NaOH溶解

10.

粘菌素

中检院(130327-200305

每毫克22106单位

11

磷霉素

中检院 0305-20001

每毫克651单位

盐酸

 

6-磷酸-葡萄糖二钠

索莱宝(116B031

98%~100%

55~60℃含磷霉素的肉汤培养基每100ml加入3mg,依次类推

12

甲氧苄定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H0261106

99.8%

磺胺甲恶唑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H0261210

100%

先加1/2体积热水,用最小体积2.5mol/LNaOH逐滴溶解

13

氯霉素

中检院(130555-201704

99.8%

95%乙醇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中检院(130588-201603

100%

磷酸盐缓冲液,PH6.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6.00.1mol/L

14

四环素

中检院(130306-201419

96.9%

15

链霉素

中检院(130308-200713

72.9%

16

卡那霉素

中检院(130556-200501

66.5%

17

氯唑西林

中检院(130423-200903

91%

18

环丙沙星

中检院(130451-201203

84.2%

19

诺氟沙星

中检院(130450-201206

99.5%

先加1/2体积的水,逐滴加入 0.1mol/L NaOH溶解

20

加替沙星

中检院(130518-200402

97.2%

21

依替沙星

中检院(130365-200702

56.7%

先加1/2体积的水,逐滴加入 0.1mol/L NaOH溶解

22

舒巴坦

中检院(130430-201007

90.6%

23

克拉霉素

中检院(130558-200902

97.9%

甲醇或者冰醋酸

磷酸盐缓冲液,PH6.50.1mol/L

24

头孢西丁

中检院(130572-201102

95.1%

25

头孢呋辛酯

中检院(130492-200402

80.8%

磷酸盐缓冲液,PH6.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6.00.1mol/L

26

去甲万古霉素

中检院(30338-200303

83.4%

27

头孢泊肟酯

中检院(130517-200802

73.6%

0.01%含结晶水碳酸氢钠

28

林可霉素

中检院(130432-201109

85.7%

 

29

替考拉宁

中检院(130374-201002

89.4%

30

乙酰螺旋霉素

中检院(130347-201304

82.5%

31

拉氧头孢

中检院(30590-201001

85.8%

0.04mol/L 盐酸

磷酸盐缓冲液,PH6.00.1mol/L

32

氨曲南

中检院(130507-201102

95.9%

碳酸氢钠饱和溶液

33

氨苄西林

中检院(130410-201207

86.5%

磷酸盐缓冲液,PH8.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8.00.1mol/L

34

替卡西林

中检院(130569-200902

84.0%

磷酸盐缓冲液,PH6.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6.00.1mol/L

35

头孢噻肟

中检院(130483-200904

90.6%

36

妥布霉素

中检院(130527-200402

91.4%

37

大观霉素

中检院(0354-200001

65.7%

38

阿奇霉素

中检院(130352-201007

94.7%

95%酒精或者冰醋酸

肉汤培养及

39

头孢克肟

中检院(130503-200904

86.3%

磷酸盐缓冲液,PH7.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00.1mol/L

40

青霉素

中检院(130490-200904

89.3%

41

苯唑西林

中检院(04820-9901

90.4%